在这丛山峻岭的地带,由于余震频袭,山体随时可能出现的坍塌,人力和机器设备根本无法到达堰塞湖坝。多亏有米-26直升机的参与,使堰塞湖的防险措施出现希望。



堰塞湖的抢险军民和电视机前全国亿万观众,都在眼巴巴地看望着米-26直升机每架次的惊险作业。它们没有辜负众生的祈盼,到昨日(5月29日)下午5时,米-26直升机已成功吊运到堰塞湖的重型设备达46台,其中反铲机16台、推土机26台、自卸汽车4台、运油罐3只、油料50吨,使泻流槽工程得以保证。到5月30日晚间的新闻广播播出:唐家山堰塞湖泻流槽的土方工程量已基本完成,为堰塞湖防险工程立了头功。
俄制米-26直升机,第一次为亿万中国民众所关注和赏识。她的功绩,会让灾难中人们铭记心头,是中俄友谊里程中的又一块丰碑。
米-26直升机是前苏联米里航空设计局研制的双发、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开始了设计方案的论证,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9日首次试飞。1981年在巴黎航展向世人亮相,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。
米-26直升机具有明显的军事用途。该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。若为兵力转移,它能一次运送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,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勒公司C-130“大力士”的载荷能力。米-26直升机可用于没有道路和其他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,为石油钻井、石油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,运送各种重型设备和人员,具有全天候飞行能力。俄罗斯生产各类型号的米-26直升机已有三百余架。
2007年8月21日俄罗斯第八届航空航天展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拉开惟幕,米-26T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(http://you.video.sina.com.cn/b/6249224-1134340003.html)。但以我个人看,T-26直升机两次的国际航展表演,比起堰塞湖的抢险飞行,都可能略显逊色。
蓦然恶耗传,山崩地且裂。
岷江水倒流,蜀道从此绝。
广厦千万间,顷刻化为烟。
眼底淋淋血,身受骨肉残。
呼儿母顿足,周公泪潸潸。
八方赴汶川,汶川雨犹寒。
呜呼!
恨我无双翅,空望巴山阙。
恨我老无力,惭对扬子泣。
这一带有太多的历史沉淀,常勾起过往人诸多“物是人非”的遐思。比如,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就于1644年春的一天夜晚,在李自成进京后的恐乱之中吊死在景山东坡的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,草草地结束了276年的明王朝统治。清朝的末代皇帝溥 仪是在1924年11月5日下午4时,在国民军将领鹿钟麟的“通告”后,暗然地也由“神武门”被驱逐出故宫。
这些都是过往的历史,一去不复返,而“神武门”依然岿然不动,不停地在旧貌换新颜。

故宫“神武门”的修缮,快有两年的时间了。很长的时间内,“神武门”只露出宽大的门洞口,供游人出入,而整个的门楼,被脚手架和苫布拦挡和掩盖的严严实实,难见“庐山真面目”。
有一段时间里,“神武门”门楼也曾有撩起面纱,呈现半掩半露的日子,那是因修缮工作为保证质量处于“冬歇”的阶段。就这,也会引起成群的中外游客驻足仰首观望。
有一次,几位细心的游客突然发现,那块门楼巨匾上的“神武门”三个金字,不翼而飞。一时间,“神武门”的无字匾和陕西乾陵的无字碑一样飞传开来。幸好,媒体人出面即时向故宫博物院澄清落实:真正的“蓝底鎏金铜字满汗文[神武门]华带匾”,正在室内细心油漆彩绘中;悬在门楼上的只是临时替代品。一场传说和“讨论”才算安定下来。
昨天乘公交车过路“神武门”,正值它修缮后首日亮相(2008.05.07.),我仓促下车,掏出像机咔嚓一声,留下了“神武门”在奥运之年的真容。可惜,光照和软、硬条件都有欠佳,实在有点亏对了它。还有那蜘蛛网般的输电线,真是大煞风景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