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|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

跟著女兒來到博客,一切從頭學,慢慢來


by manmanlai
カレンダー
S M T W T F S
1 2
3 4 5 6 7 8 9
10 11 12 13 14 15 16
17 18 19 20 21 22 23
24 25 26 27 28 29 30
31

从上海的“丁香花园”,想到清末重臣—李鸿章

                
从上海的“丁香花园”,想到清末重臣—李鸿章_b0106442_13215044.jpg
华山路849号“丁香花园”


   在上海浦西的华山路上,有一座气势非凡的老式建筑,十分引人注目。它的铭牌上是这样写的:“丁香花园,原为李鸿章幼子李经迈住宅,是上海早期的花园住宅,...。”其实,这些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家都听说过,这座花园是李鸿章晚年专为小妾(七姨太)—丁香而营造。为取悅这位小妇人,把这座耗资巨大的花园冠名为“丁香花园”。这里是李鸿章金屋藏娇之处。
   时逢,“丁香花园”正在全面装修,惟独港资经营的“申粤轩”酒楼仍在营业。酒楼的档次,自然不低。好在我们不是为饱口福而来,随便要点午茶、小吃之类,也无碍我们在此大饱眼福。
   “申粤轩”是半圆形的南向二层小楼(原为花园的二号楼)。我们为观景方便,直登二楼,临窗而坐。厅内的吧台和墙壁上有一些旧有的摆设和画像,并算不上精彩。但透过南边的落地大玻璃,丁香花园的种种美景尽收眼底。近看,一片绿草如茵的花园里,种满了丁香、玉兰、桂花和香樟。在耀眼的绿色中,又透出了黄白的色调,给人以温馨柔意之感。远望去,曲桥流水,亭榭掩映,好一幅江南水乡风景。但最为抢眼的,是园中的那座琉璃瓦龙墙。它随地形蜿蜒起伏,盘旋而行,在园中时隐时现,足有百米之长。龙头更是

               
从上海的“丁香花园”,想到清末重臣—李鸿章_b0106442_13234597.jpg
“丁香花园”的琉璃瓦龙墙

雄威硕大,光彩夺目。被人赞许为“一条蛟龙卧半园”。比起京城所见,耗不逊色。难怪,有人说,李中堂大人有“犯上”之闲。这倒也说明,“丁香花园”不只是显示主人宠妾的情色,也流漏出他政治上的抱负。
   世间之事,常是人使地出名,地使人久传。置身于“丁香花园”,忆起已过世百余年的李鸿章,也是人之常情。
   在我的记忆中,李鸿章始终是近、现代史上的反面人物。他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太平军和捻军起家,亲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«马关条约»、«中俄密约»和«辛丑条约»。李鸿章几乎已成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。甚至曾是上海第一大官宦家族的后代们,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,也过着极为低调的生活,不愿再提和这位先人的关系。
   近些年来,就连平头百姓也会以更为客观的历史观,去审视身边的往事。过去的“人民公敌”(蒋某),也在逐渐恢复他的本来面目,功过是非,分而论之。还人们以历史的真实,才有益于教育后代,警示后人。这是近年来明显的社会进步。
   大清的衰败和没落,总不能归罪李鸿章一人吧。要找祸首,也该是慈禧和光绪,他只是忠实地执行了慈禧的旨意并每每充当替罪羊。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时,慈禧带光绪早已逃之夭夭。而她把在南方任职的李鸿章,一再电催北上,令他和占领京城洋人谈判。此刻已是兵临府内,还能谈出什么好结果来呢!弱国无外交,是句大实话,过度责怪这位洋务大臣,也不能算公平和公正。
   1895年中日甲午之战失败的原因,至今仍是相关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。李鸿章的过错有几份,自待公论。在他受命去日本马关谈判时,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。谈判是在日本马关(现改名为下关)的“春帆楼”内进行。日本以军事威胁为后盾,在谈判桌上也是步步紧逼。


               
从上海的“丁香花园”,想到清末重臣—李鸿章_b0106442_13253677.jpg
当年马关条约签约地-“春帆楼”


              
从上海的“丁香花园”,想到清末重臣—李鸿章_b0106442_13522037.jpg
从上海的“丁香花园”,想到清末重臣—李鸿章_b0106442_13474535.jpg
二战后重建的“春帆楼”(下关)


               
从上海的“丁香花园”,想到清末重臣—李鸿章_b0106442_13432693.jpg
“春帆楼”(下关)内的一张老照片



在结束第三轮谈判后,李鸿章离开“春帆楼”返回住地的途中遭遇刺客开枪击中头部。日方查出凶手是日本右翼团体的成员小山六之助,他们反对谈判,要求把战争进行到底。李鸿章遭袭击后,世界舆论哗然。日方受到一定压力,狂妄的气焰有所收敛。李鸿章遇刺后,子弹夹在左眼骨下方,没有医生敢为他在这危险部位动手术。此事在他给清廷的电报中,只有无奈的聊聊六个字:“伤处疼,弹难出。”后来有一位日本的伊藤大夫,终于为他取弹医治。出于感激,李为对方题字留念,赞扬医术之高明。伊藤的后人至今仍在东京开有医院并高悬李鸿章的题字,视为荣耀。李伤稍愈,继续和日方谈判,据理力争。直到1895年3月23日得到光绪的同意后,李鸿章才代表清政府在«马关条约»上签了字。李鸿章头缠绷带回国后,国内已一片哗然,朝廷内外讨李之声四起,清廷也随即责李谓“办事不力”,免去所有官职。作为替罪羊的李鸿章只得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闲居度日。
   次年,内、外交困的清政府在外交方面制定了“以夷治夷”和“结强援”的政策,巧遇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,妄图借助沙俄的势力制衡日本。再次起用李鸿章组成庞大使团,跨陆渡海出访了俄、德、荷、法、比、英、美、加诸国,成为大清史上绝无仅有的外交先例。«中俄密约»就是在这次旅程中签订的,使沙俄取得了在中国东北建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权利。在这次190天出访中,媒体也有不少关于李鸿章不为常人所知的报道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在外交方面的个人魅力。
   在美国访问期间,除在纽约受到时任总统克利夫兰的热情接待外,李鸿章还在费城和华盛顿进行许多外事和考察活动。所到之处,最喜欢问及普通职工和工人的个人收入。随行人员一再提醒,西方忌讳这样的提问。李却认为,不问这些,怎能让国人知道我们之间的差距呢。当他知道美国加洲的华人深受“排华法案”之害,他愤而对«纽约时报»的记者表态:“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。所有经济学家都承认,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,而竞争既适应于商品,也应适用于劳动力。”李鸿章为抗议排华法案,他宁愿选择由加拿大,而不是美国西部启程回国,以示抗议。
   当他和随行人员搭乘的海轮横渡太平洋回国时,必需要在日本横滨,换乘中国招商局的“广利”号轮船。李鸿章当年离开马关时,曾气愤地誓言:“终生不履日地。”此刻他坚决表示,决不再踏上日土一步。随行人员只得搀扶着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,冒着落海的危险,通过两船间的踏板,登上“广利”号,在天津上岸。
   李鸿章的这场环球考察,虽带回一圈不光彩的“中俄密约”,他毕竟大开眼界,认识了世界,也让世界见识了一下中国。让闭关自守的清政府和国人有了一丝的清醒。他本人的认识也开始倾向康梁变法。在外国记者眼中,李鸿章是身材高大,面目威严,但接触之后,会发现他待人亲切,言语随和,还特别尊重女士。在外交场合,他思路敏捷,言词恰当,不失外交家风度。
   他曾抱着“自强求富”的思想,陆续开办过江南制造局、津榆铁路、上海机器织布局、开平煤矿和招商局,为中国早期的发展颇有贡献。
   李鸿章曾派出大批优秀青年出洋学习,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报效,著名者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。在一次接见回国学生的座谈时,曾传有这样趣闻:一位学数学的回国学生,大谈他在国外所学抛物线的函数和方程时,李中堂一头雾水地问道:“到底什么是抛物线?”发言者一时无从答对。另一位聪明的学生高声喊道:“李大人撒的尿就是抛物线。”全场哄堂大笑,李鸿章连连点头,若有所悟,笑而应之。
   评说李鸿章的书籍和文章太多了。我赞成“誉毁参半”的说法,他毕竟是近代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。我更赞同与李鸿章同代、并为其政治对立面的人物,对他的评价。
   “吾敬李鸿章之才,吾惜李鸿章之识,吾悲李鸿章之遇。”梁启超如是说。



by manmanlai | 2007-09-08 13:33